曾經曾經...我有過寫一百篇電影日誌的雄心...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十分成熟
但現在回頭再讀
當時的心情 筆觸與對台灣電影界的求好心切
現在依然存在
除了再為這些文章建檔之際
重新回顧
我找到更多不該讓他消失 那個想對電影 想與更多不同的人互動 的熱情
--
※ 引述《gosh (My Angel)》之銘言:
: 那可以請Betty幫忙翻譯一下嗎,有時候真的覺得大師們拍的電影不是令人呼呼大睡
: 不然就是摸不著頭緒,像我之前為了瞻仰大師風采看了 東邪西毒 計程車司機 以及
: 熱天午後,結果 東邪西毒看了三十分鐘就睡著,計程車司機有看完但感覺很模糊,
: 好像摸不著邊際一樣,熱天午後則是沒看完就上床睡覺了!不過我真的很想看懂 ^^。
今天我就來嘗試回答gosh大大的問題(想必是thinker的朋友囉)
在電影系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電影,討論電影
連在與親友家聚時,遠親也會因為我讀電影系而刻意拿某部電影與我討論
彷彿我應該都要看的比他們多,說出來的心得要比他們深入似的
(不過這總比一些遠親遠遠看到我,就要我"演一段電影"給他們看強多了)
我通常是樂於參與這樣的討論的
因為我除了說出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外
也可以了解別人對這部電影的感想
"看不懂也可以是結果"
在我們度過急著在電影裡尋找解答的大一後
大二的第一堂課老師如是說
因為在紀錄片,實驗電影各種類型的電影出現後
想要全部都懂所有電影在說什麼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重要的是你看到什麼
這就牽涉到領悟力的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常常會驚異於別的同學能在同一部電影裡看見我沒看到的東西
可是這也代表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除了這部電影的導演知道自己真正表達的是什麼
其他的人都是憑自己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來臆測
你可以看見這個,那我也可以看見那個
在我們都被強勢通俗的好萊塢電影佔領後
對電影敘事的領悟力也被商業電影的鐵則(180度假想線,動接動...等等)訓練到退化了
似乎除了好萊塢財大氣粗的拍法之外,就沒有第二種的敘事可能了
我自然談不上幫任何人翻譯電影
只能把我所看到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只是"看不懂也可以是結果,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麼"
若大家想嘗試非商業的藝術電影
用這樣的心態去輕鬆看待
說不定更有意思也不一定
- Jul 27 Fri 2007 11:29
百日電影日誌精華篇(1--03)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