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但直到如今    在俄國仍有許多觀念跟體制停留在共產主義上


續上篇"交通"
在聖彼得堡, 做一次公車是16盧比  (十年前只要一盧比)
只要一上車  不管有多擠    會有一個老婆婆擠過來查票
(大部分都是老婆婆    很少有年輕人)
如果你沒有票    她"剛剛好"也身兼賣票一職    
想不要有票都難    (基本上你也只能找她買票)

不過我們這群歪國人比較在意的是
這工作對一個60幾歲的老婆婆來說不累嗎?
觀察這輛快解體的公車    好像所有的人都習以為常
在我們的眼裡看著卻新鮮極了

聖彼得堡的地鐵做一次17盧比  從早上6點開到晚上12點
在1955年開通的地鐵為了要避開河流   所以挖得非常深
深到全世界第一深去了
另外    這裡的地鐵每天約有300萬人次搭乘
至今    我和俄國學生都不明白    為什麼地鐵站內禁止拍照
在如今人手一機的時代下    
又有什麼具體方法禁止大家用手機或DC拍攝?



(照片是Ann拍的    不是我拍的喔)

"宗教"
去過兩次教堂後    深深覺得至今對俄國人來說
宗教的凝聚力仍有強大的影像力
他們信奉的東正教以聖母為主
我們幾乎到哪都可以看見 聖母抱著聖子的肖像
(在我旅館房間就有)

在教堂裡  女性必須用頭巾把頭髮蓋住
雖然我自己不是很自在    可是根據Michel的說法
一戴上頭巾   
感覺全然不同
我從一整個運動風變成"純樸的鄉下姑娘"
(前提是我開口不講話    一開口就破功)
我想這也是這個宗教(亦或說是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許吧!
(聖母頭上不就有塊頭巾嗎?)

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    
待在教堂中    還是會被信仰的力量和教堂的氛圍所感動
不同於巴黎的聖母院已經成為觀光的景點
在這裡    從禮拜一到日    
教堂都充斥著信徒前來讚頌  崇拜聖母


"觀光"
在這裡我就不贅述我們所參觀的"冬宮"  "夏宮"  "基督喋血大教堂"
或是以噴泉聞名的"彼德宮"
雖然真的很讚
不過主要還是想跟大家談談聖彼得堡對外國人的態度與環境


在美術館中    我發現 : 在法國    所有的館務人員都是年輕人    
他們可能是唸相關科系的實習生    也可能是雇員
可是在俄國    所有皇宮  博物館的看場人員    
全部都是60幾歲的老太太    有幾個甚至在打瞌睡
展品陳設保存的方式也很明顯的粗糙許多

我們曾經在地鐵遇見一個俄國老頭
    他以為我們是美國人

事後經過俄國同學翻譯才知道
原來他對我們喊著 : "美國人滾回去! 你們拿不下俄國的!"

歷年來原本我們與俄國大學的合作企劃   
其中還有英國曼徹斯特的電影學院參加
可是因為之前新聞報導有一個俄國學生在英國遇害
於是他們今年終止了與英國合作的企劃
檯面上說是因為英國學校時間無法配合
但對不友善的國家關上大門據說也是典型的俄式作風

在我的感覺裡    俄國人對國外事物的心情是很矛盾的
在這個物價不算貴的社會環境裡
(一份商業套餐約四歐    手機sim卡約五歐  外加300分鐘的通話時間
以及參觀博物館時    約四歐的門票跟在台灣差不多)
可是對於音樂CD  電影DVD    3G手機與數位相機
這些"新式"的科技產品    他們可以賣得比在法國還昂貴
可見在與高科技接軌時   一開始還是只有有錢的人享受的到
  
與我討論過的俄國同學認為
真正快樂的人    是無所求的人
可是同時他們也同意    在這個時代下
沒有進步    就等退步
於是    有些俄國人樂於活在過曾經
可是同時    他們也在銷毀過去

凌晨一點的教堂前    有著成群的年輕人
正在排隊進入放著90年代歌曲的舞廳
拿著酒瓶的他們與他們父母的宗教信仰
在同一個畫面裡    看起來是多麼怪誕

走在市區路上
   常看見舊建築正在整建中
不是被刷上新色彩   
或是乾脆整個銷毀
聽說一些攝影師都反對老舊建築被重建
因為許多街景將因此消失...

我曾在街頭上收過一張傳單
經過翻譯後    原來是一家仲介公司
專門受理那些想從鄉下搬到大城市來工作的人
從找房子    找工作    到照顧妻小    辦理證件

這讓我想到20年前的法國   
也是有一大批的葡萄牙人    西班牙人來到法國找工作
如今俄國也正在經歷這一個過程
一些經濟上    生活上的轉變一定也會在俄國發生


離開俄國前   我和20歲的Olga說 :
"你們這一代正在見證你們國家的蚋變
或許會進步神速    也可能會面臨問題
或許你會引以為傲    也可能你會改變想法
不過至少    你能夠參予其中"


Michel和Evgenia的作品 : Labyrinth of Contras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teb1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