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未在這個部落格放上自己對電影的觀感
或許是因為強者太多 不好意思自曝其短
不過今天看到一篇兩年前大四寫的文章
心理感觸很深:
這兩年來 雖然沒有再接觸拍攝電影的活動 可是想到接下來盡了全力要唸的電影學院
我的心情 依然不變...

這篇文章po上來與大家分享
也向自己勉勵一下...

※ 引述《lexus400 (身邊真多喜事*^O^*)》之銘言:
電影到底是要創造個情境讓人投射 讓人忘記現實生活
或是要更接近真實來讓人思考??


這個問題在大一的時候也曾經困擾著我
只是這幾年下來我有種感觸
在深夜時分與組員一起為了作品挑燈夜戰、體力到達極至的時候,
還有好幾個夜戲鏡頭、而太陽就快要出來,演員天亮就要離開的時候、
現場亂成一團,卻再也無法記得這個道具上一個鏡頭的位置在哪裡的時候,
總會有一種無奈卻得意的感受:「電影真是一種騙人的藝術啊!!…」
而我們現在正在痛苦熬夜,想辦法騙人啊!!
只是把人騙過去了,然後呢?


電影鏡頭的順序組成一個又一個的情境
鏡頭間一兩秒的轉換在拍攝現場可能就是一兩個鐘頭的等待、
也是後製時剪接與導演在一格一格的畫面間審視、一秒一秒的排列;
錄音配上聲音,加上音場、調光師調亮明暗色調的結果;
在拍片現場待過了的技術人員看到自己拍攝出來的電影畫面,
可能不是被感動,
而是拼了命找尋畫面中光線的來源是否連戲?道具的位置是否正確?
所以,
我不會說電影它創造個了一個情境,
電影本身就是騙人的藝術。


「山村猶有讀書聲」讓人感到真實,
因為它是一部「紀錄片」;


可是就連是紀錄片;
導演所選擇的拍攝題材、鏡位角度、剪接素材,與剪接的順序,
甚至是為什麼花了十幾年、拍了八十幾捲的帶子,導演就只選擇其中兩個鐘頭剪成影片?
這些,也都是導演等工作人員的主觀,
我們可以說它是真實嗎?
或許換個人導演一樣題材的紀錄片,
整部電影的基調就會從輕鬆喜悅便成恐怖悲哀也不一定?


麥克摩爾的「柯倫拜校園殺人事件」在奧斯卡得了最佳紀錄片,
卻也引發了「那是否是一部客觀紀實的紀實電影?」的紛爭。
它或許的確反映的某部分的真實,
只是導演抹殺了別種問題的可能性,這本身就是一種主觀。


我覺得,
在詳細分工的體制下,
當一部電影的籌備中,美術組中負責道具的人員,
他正在忙著把巧克力醬加上香蕉,放入果汁機裡打碎,做成道具,
好讓演員演一場「痛苦的吃著大便」的鏡頭時,
電影就無所謂真實。


於是,回到「真實」上,
我想沒有人可以否認的,
真正真實的是觀眾「看電影時候的感動」!
這個感動,
來自於我們的現實生活。
我們把自己投射在「大便很臭,難以下嚥」的現實中,
美國觀眾把自己投射在「柯倫拜校園殺人事件」中凝聚出來的反戰氛圍裡,
學姊妳把自己投射在「山村猶有讀書聲」裡兒童的微笑上。


我們怎麼可能把現實生活忘記呢?
電影中讓我們感到恐怖、高興、幽默、生氣的情緒,這些全是電影所凝聚的
氣氛,讓我們對現實的投射啊!


同樣一部電影,
有人感動萬分、淚流滿面;
也有人毫無感覺、破口大罵。
這樣的電影到底是好是壞?
或許只是不同的人把電影投射在不同的現實生活,
於是有不同的感受?


又,
蔡明亮的電影真不真實?
「魔戒」這部電影真不真實?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黃梅調電影真不真實?


於是,
感受到真實的是我們的心,
讓人思考的是電影背後的意義。


投射也好
讓人忘記現實生活也好
接近真實也好
讓人思考也好
能讓人真真實實有上述感受之一的電影,
就是好電影不是嗎?


今年我就要畢業了,
電影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騙人」而已,
而是要騙到讓人家真實的感動。
我多希望,
在我們畢展的放映會場上,
我的電影放映完畢,
大家所中關注的,
不是道具的位置。
而是我真正有讓他們思考、真正有讓一部分的人感動到。
那才是最真的。
也才是我能夠畢業的肯定!


畢竟,
技術師場景特效做的再好,還是祇算是技術好、心思細膩而已。
導演能把觀眾感動了,卻證明他對生活有深刻、詳實、真正的體認。


--
以上,小女子的拙見,請多指教!


→ lexus400:我覺得你已經有大導演的架勢喔:) 推140.112.224.181 04/10
→ ytteb1002:只怕我太過於理性分析, 還不夠主觀...:P 推 61.64.129.243 04/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teb1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